让生命自主自愿地生长
——如何创办理想的滨河小学
一、理想的教育
“教育即生长”是当代最重要的教育理论,这个论点由卢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进一步阐发和完善。当今有很多不同的哲学体系、教育体系,但在“教育即生长”这一点上高度的一致。这一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就已经有一种潜在的精神禀赋、精神能力,教育就是要让这些禀赋、这些能力得到很好的生长。
周国平认为,一切教育本质上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本质上都是自学。那些有大成就的人,一定是善于自学的人。
我认为理想的教育,就像为一粒种子提供适宜的环境、丰富的养分、艺术的引导,让小草翠绿顽强、让鲜花绽放芬芳、让大树高耸入云,让其潜在的精神禀赋、精神能力——自主自愿地生长。
二、小学教育的核心素养
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卡皮查被记者问道:“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里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说:“是在幼儿园。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英国科学家认为人的黄金成长期在0-7岁,其次是7-12岁。中国有句古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明的也是这个道理。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人的心理社会成长分为八阶段:
1、婴儿期——"希望"品质形成期。
2、儿童期——"意志"品质形成期。
3、学龄初期——"目的"品质形成期。
4、学龄期(7-12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应该在学校接受小学教育。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能力"的品质。
在家庭教育、幼儿教育相对薄弱、缺失的今天,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完成对学生“勤奋与能力”的培养,更要激发、弥补、完善学生学龄前期“希望、意志、目的”等心智品质的培养,所以,我将小学教育的核心素养应定位于:身心健康、生活情怀、意志品质、善于改变、成志于学。
三、我的教育模型
我的教育模型是:以“体育、阅读、艺术、活动”为四大基石,以“生本课程”为内容,目标是,为身心健康、高尚品质、雅趣灵动,具有卓越才能的人生奠基。
这是因为:
教育家张伯苓说:“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在英国公学,体育与文化课同等重要,甚至“体育第一,学习第二”。他们认为,最优秀的学生是运动场上的英雄,体育是培养精英人才的绝佳途径和不可代替的有效手段。在《教育漫话》中,洛克的第一句话就是:“健康的心智存在于健康的体魄中。”所以我的教育模型的第一基石是——体育。
朱永新说,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只有训练。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我教育模型的第二基石是——阅读。
上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先于美国83天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这在美国教育界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舆论认为美国的教育在培养人才上出了问题,对此,美国教育界经历了十年之久的反思,发现居然是艺术教育的缺失削弱了其科技创造力! 最终,1994年美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将艺术与数学、历史、语言、自然科学并列为基础教育核心学科。我教育模型的第三基石是——艺术。
卢梭提倡让儿童通过实践活动和接触实际事物获得知识。杜威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顾明远先生主张儿童成长在活动中,他认为儿童成长的决定因素是儿童自己的活动、自己的体验。儿童通过活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我将活动定义为我教育模型的第四基石。
四、教学实施——开门“七件事”:课程、课堂、教师、学生、管理、文化、家校社区共同体
1、课程:原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说,让课程成为学生精神发展和德性成长的智力基础,课程是学生、教师成长的精神粮食。
我认为小学课程建设注意以下四方面:
①、生活课程。德国是世界上诺贝尔奖获得最多的国家,在小学阶段他们非常注重生活课程、体育课程、活动课程。注重养成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学习习惯。
②、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生本化。从课程的现实化角度而言,只存在具体化了的校本、生本课程,而不存在什么抽象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这是学校最主要的工作。
③、个性课程。个性化课程是学生、教师弥补自己短板或发展自己兴趣、特长所需的课程。是培养人才的必要途径。
④、综合课程。是学科间的整合、融合,是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2、课堂:如果说课程改革是为学生成长提供精神的营养品,那么课堂教学改革就是如何让学生主动、高效地吸收这些营养品。课堂教学改革我有两个观点:1、小学低段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黄金时期;2、课改深处,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力。这是因为小学低段是学生自主精神、能力、习惯培养的最重要阶段。其次正如耶鲁大学教授所说:“长大后要游刃有余,小时候不要错过了人文、通识和思辨能力的培养,而这就是学习力。”我认为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可分为三个阶段:
小学低段:教师编写导学案、出示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这一阶段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愿望。
小学中段:师生共编导学案,师生共同发现问题,确立学习目标,这一阶段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高段:学生尝试自编学习学案,自主发现问题,确立学习目标,这一阶段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3、教师:校长如何打造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成功的关键。我认为校长要做到以下三点:
①、人格表率。②、专业引领。③、造就成就感。没有任何一项激励可以消除一个人一生的职业倦怠。组织行为学研究认为,最有效的激励来自于每个人的内心,而人的内心对成就感的渴望是与生俱来的。
4、学生: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重要、不可或缺的素养。任何一门学科的目标定位和教学活动都要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高度来进行。一是价值观,二是思维方式,三是品格。
5、管理: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管理的本质是激发善意和潜能;谷歌说,管理的根本是给员工创造自由的氛围,从而让他们呈现出智慧。我认为学样的管理应遵从:制度理事、情感理人、文化理校。
6、文化:国际政治问题专家指出:“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不是管理。”我想一所学校要取得良好的进步、快速的发展,根本上应该注重学校人文文化建设,构建一种根植于内心的自觉、团结进取的精神、开放多元民主的人文文化。
7、创建家庭、学校、社区教育共同体。打造整体育人环境。
我的成长经历:
1997年我山西大学本科毕业,1998年到2004年我在教育局工作,曾担任小学教研员、高中教研员,后被聘为“山西省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培训员,考核员。
2007年9月我担任北城街小学校长,当时学校正是“内忧外患”。内部,教师年龄偏大,职业懈怠,再加上人事改革教师对管理层意见重重,人心涣散,好多教师都是踏着铃声上下班;外部,村委因为扩建学校造成了拆迁问题,老百姓经常到学校找学校和村委的麻烦,村委对学校再建设的积极性也不高。老百姓不满意、教师不满意、村委不满意。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从学校内部做起,树立学校自身形象,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人性化的制度,开展了健美操、柔力球、毛笔字、普通话、电脑等培训,为每位老师制定了职业规划,让他们感到
“学校不仅是工作的场所,也是精神和生活的乐园”。同时我倡导“当教师就当名师”等文化理念,和教师建立共同的学校愿景。随着内部人心的凝聚,教师们变了:能自觉维护学校的荣誉,以前县教研室组织的每年一度的教学能手赛讲,没有人主动参加,2008年我校竟有10名新教师主动参加,9人获一等奖,1人获二等奖;能自觉维护学校的利益,化解老百姓和学校、村委的矛盾。内部问题解决了,学校也逐渐得到了社会、老百姓的认可,最终得到了村委的大力资助。尽管北城街小学在当时仍是城镇学校中硬件最差的学校,学生数却由2007年的600零几人发展到2009年的730余人。
2008年我获得繁峙县政府颁发的“好校长”荣誉称号。
尊敬的各位评委, 19年的工作经历,3年的农村校长、9年的城镇校校长阅历验证了我的人格和精神,历练了我的品格和能力,办一所理想的学校是我的梦想,如果给我这样一个机会,我将为滨河小学成为忻州市一流的小学,为打造晋北教育强县、为理想的教育付出我全部的心血。
谢谢各位评委!
![]() |
![]() |
![]() |
![]() |
![]() |